老佛山人的金鱼街记忆,往事并不如烟
文|我佛是山人
现在的金鱼街卫国路入口
记得,细路仔时的金鱼街走向,大致系咁样:
街的起点,系从卫国路与普君西路交汇处,向南延伸。街口准确的位置,东边是当年地区侨务局的两层小楼,西边系地委统战部的办公小院门口。街面是整齐的麻石铺成,两侧为砖木结构的民房,到市九小门口为止,为街口的一小段。如今回忆,大概长度不足50米。该段没有一家商铺,只有一两家偶然偷偷摸摸,摆卖一点香烛之类拜祭用品及故衣等等杂七杂八的物品。用现代的话来形容,就是无证经营。
这是1972年8月由佛山革委会出版的佛山地图,佛山地区革委会左边的街道就是金鱼街的位置。
金鱼街到了九小的操场位置,街就中断了,两侧没有民房。穿过九小泥土所铺的操场,就开始进入地委大院范围。
此处设有地委大院的一个小门口,自五十年代中期起,有当时称做民警支队的解放军战士日夜把守。
从九小操场进入地委小门,地势抬高约有1米,要上几级梯级。门内西侧,建有一座2层小碉堡。碉堡后面的小岗顶上,建有解放军的一座营房。估计当年驻兵约有一个排,不少兵的了。整个地委大院内,再找不出当年金鱼街民宅的任何痕迹。
此地自1953年粤中行署从江门迁移来佛山,成为行署的办公及生活区,始称专署大院,后称地委大院。该处地面,已兴建起几十栋整齐的办公楼和兵营式的宿舍平房,四周设以围墙,与外面的世界截然分开。
据老一辈佛山人回忆,该片原来有大片民房,抗日战争年代被日寇飞机轰炸,成为瓦砾地及乱葬岗。因地委大院干部、居民当年与佛山市民同样靠井水作生活用水水源,没有自来水的。
六十年代之前,大院里的小孩子中先后有近10名儿童染上小儿麻痹症,结果防疫站一检查,发现是大院的食用井水受病菌污染。至此,大院开始兴建独立的自来水供应系统,而水井水只许用作洗衣、清洁和淋花种菜。
大院的水塔,恰好建在上面所讲的九小校舍南侧的小岗顶上,与解放军的营房相邻。
金鱼街又从何处再冒头呢?原来,金鱼街在如今的地委大院西门北侧的工商银行旁,新威公司小院以北,再次出现。如今,此段金鱼街街口,非常明显的标志建筑物,是一间配匙小铺。如无记错,此铺起码存在已有30年咁长,可以称为货真价实的金鱼街老铺了。其时,有记餐馆和笔友文具、惠嘉粮油店等等铺头,根本就阿妈未曾生出来,不知在何方也?该段金鱼街,几十年未曾走进去看过,估计也就是10个门牌左右,很短的一段。
如果非此地十户、八户的原居民,外人根本就不会了解到,该段古老的金鱼街的真正所在。原来金鱼街当初系横穿过地委大院,自东向西,从九小校园旁边延伸到呢个位置来。咁样,现在从三中初中部对面开始标注的金鱼街,当年原有的名称又是什么街、什么路呢?据笔者准确的回忆,最早,它是叫做:普澜公路,与金鱼街可以讲系风马牛不相及。从字面去理解,当初这段路,并非城市街道,而是一条从普君墟引往澜石墟(公社所在地)的郊区不上等级的公路。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期,都是沙土路面。蜿蜒曲折,在众多的佛山街路中,毫不起眼。
咦?普澜公路,岂不是如今的普澜一路、二路的前身?非也!普澜一路和普澜二路的兴建年代,应始于1984年,完工约在1986年。而笔者亲历,普澜公路在五十年代末已存在,起初只能通过农民的牛车,后来加宽了,才可通行汽车。大约是1967年前后,我市开行的第2路公交车,正是行走该路全程。三中这头的终点站,起先就设在普澜公路路口;澜石墟的终点站,则位于澜石电影院门前。两头都仅有站牌,而无公交人员的休息亭。记得第二站,就是通济桥站。继续往南行,分别还有华远村、深村、石头村、黎涌村等上落站点。1969年建成澜石精神病院,即在门前增设一个车站。至于增设棉纺厂站,则是在1978年前后了。如今,该路通济桥以南路段,路名改为金澜路。故名思义,大概是起点为金鱼街,终点为澜石的意思吧。
从金鱼街扯出普澜路,又再扯到2路线公交车,扯得太远了,言归正传,还是继续讲老金鱼街为好。
读者自然会很好奇地问,那么笔者又是通过何种方式,了解到位于市政府西门附近的这段金鱼街的存在事实呢?讲起来,又是一段古!
六十年代初,笔者有位九小同学的家,正好居住在这段金鱼街一墙之隔的所谓地委俱乐部宿舍的一套住房之中。因属同窗好友,课余时间自然少不了去其家中玩耍。该同学家门前有个小院落,以竹子围起,充作养鸡棚,养了三、五只鸡和鸭,以饭头菜尾作饲料。而真正吸引我们的,则是种在鸡棚围栏中的两株黄皮树。每年从春天树开花开始,我们出入路经,必然对它行注目礼,迫切地关心黄皮从开花到结果、果实从小到大、从青到黄的整个生长过程,了然于心。
某年夏天,同学们得知一直受众人关注的该位同学家中的黄皮已经成熟,于是应邀在放学后,结队前去扫荡。不需半小时功夫,两株大黄皮树上,只剩下青青的果子。熟透了以及半熟的果,如风卷残云扫落叶一般,通通被毫不客气的小客人们,装进肚皮里去了。酸酸甜甜的黄皮,正好重新催动了孩子们的夏季略微疲弱胃口,大家意犹未尽,同学们的目光,集中到了一墙之隔的另一株老黄皮树上黄彤彤的果子之上。但是小主人马上警告说了,这是外面街坊的果树,千万不可偷摘。我家与他们一向关系很好,大家不可乱来。其时,外边这家街坊的家里人早已听见这边的吵杂声,搬来高凳,站着观察我们的举动。于是,就有了以下墙两边的一段对话。
金鱼街旧事:往事并不如烟
现在的佛山市禅城区金鱼街不是原来的金鱼街——佛山人要知道。
金鱼街,得名于陈氏宗族兴建于街上的金鱼池塘。《忠义乡志》云:明清时期耆老铺32条街道中,有一条叫“金鱼塘街”,金鱼街的源起即为金鱼塘街。金鱼塘街得名于陈氏宗族兴建于街上的金鱼池塘。
陈氏宗谱记载,始迁祖是陈君德,字子文,号王夫,别号颍川居士,官至国子监学录,于元朝泰定四年(1327年)为避兵,迁到佛山田边坊(即金鱼塘),建金鱼堂讲学。历史上,明清时期佛山铸造业享誉全国,有“佛山之冶遍天下”之称。“金鱼堂陈”正是当时的冶铁大户。
[c2000_cn]欢迎赐稿 商务合作
作者:我佛是山人
编辑:一通百通 审校:主持人